“昆曲王子”张军:传统艺术离不开创新(图)

来源:购票通编辑:2012/2/8 12:00:002228

购票通官方微信
??张军


  从1998年首届上海文化新人评选活动以来,到今年将是第八届了。这是一个群星璀璨、新人辈出的舞台,曾经的文化新人们如今已经成长为上海乃至全国文化舞台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几期给您带来曾经的文化新人们的专访,聊聊他们当时获奖的心情,对艺术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憧憬。

  从1999年第二届“文化新人”起步,如今几近不惑之年的张军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昆曲王子”。经历了昆曲的起起落落,现在的他有剧团、有基金会、还要给小朋友教学。他是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更是昆曲界的领军人物。投身于传统文化事业的他,却常常做不平常的事,一边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普及,一边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找昆曲在21世纪的当下表达。谈起自己25年的昆曲历程,张军说:“虽然坚守这片寂寞的土地有时很难,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就行了。”

  “文化新人”奖给了我很大鼓舞

  对于当年获得的“文化新人”奖,张军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正是我毕业后正式进入工作的第5年,可以说事业刚起步,在昆曲这一行摸爬滚打真的很不容易,当时能和其他那么多优秀的新人一起得奖,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而我也把它当做人生一个全新的起点,可以说这是我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奖项。”

  张军告诉记者,昆曲界的日渐颓败,曾深深刺痛了当年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他。于是,1998年,张军将策划案《“昆剧走近青年”的项目可行性方案》提交给老师蔡正仁,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昆曲宣传之路,而这,也是他当时被选上“文化新人”的原因。在他得奖后,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宣传昆曲的行列,“多年来,我们一直到大学向年轻人推广普及昆曲,近年来有了新的飞跃,让很多人看到了昆曲的魅力。”

  在张军看来,“文化新人”关键词就是“文化”和“新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刚起步,有理想、有抱负,但还处在被接受的阶段,获得“文化新人”可以说是对于他们精神层面的推动。”说到什么样的人符合“文化新人”的标准,张军表示:“一定要有独特的呈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不过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有创新精神。”

  传统艺术离不开创新

  对于创新这点,张军一直在身体力行,甚至在有些人眼里还有点“离经叛道”,不仅曾与流行歌星王力宏在上海体育场搭档演绎创意自古典名剧《牡丹亭》的歌曲《在梅边》;更与比利时钢琴大师尚·马龙在2008年盛夏联手,秀一场“当爵士遇上昆曲”。2009年曾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张军选择“单飞”,创办了自己的昆曲艺术中心,因为他觉得艺术家有时需要独立精神。此外,更让他认清的一点是,“文化需要创新,传统文化要有锐意创新的能力,我们在坚守传承一个古老的传统艺术的同时,一代演员也要和一代观众共同前行。”

  于是,就有了张军与黄豆豆、谭盾合作的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去年12月张军在奔驰文化中心举行的新昆曲新年音乐会上,更是将昆曲元素融入电音、摇滚、爵士等时尚流行音乐,并将这种独创的音乐曲风起名“水磨新调”,张军希望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享受,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走近古老的昆曲音乐。

  “当然也不能盲目地创新,只有扎实吃透了传统的东西,才能研究新的东西,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求平衡点。至少昆曲的核心精神都要保留,文学、音乐和气质。离开这三点就不行,但是只要保留这三点,你怎么去变,都没有关系。就像梅兰芳先生讲的:移步不换形。”张军透露,明年,他还要推出一部新版的《长生殿》。

  希望学生能把昆曲传承下去

  除了宣传和创新昆曲,张军如今又有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后人。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委托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校于去年9月招收了18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我是第三代昆剧传人被称作‘昆三班’,他们现在可以算是‘昆六班’,同时也是目前上海最年轻的一批昆曲传人。”这18位学生是张军走访数十个小学,看了几千个十几岁的孩子,最终挑选出来的。如今学员们已经开始了系统的昆剧训练,练台步、走圆、毯子功,一个都没落下,他们将在上海戏校接受6至10年的艺术训练后,签约成为中心的职业演员。“中心需要人才,上海昆?的未来也需要人才。我希望十年后能看到我的学生把昆曲传承下去,也算是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吧。”张军说。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